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在能源领域,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来加强安全和效率。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中提出,积极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电网的建设,把它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平台。这不仅是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有效之策,更是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
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逐步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电力系统面临供电安全与合理消纳新能源的重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新情况,电网的改造迫在眉睫。于是,主干网架的数字化不仅保障了电力的安全,也是智慧电网建设的重要一步。
以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为例,2024年12月20日,该公司在主网架数字化上的突破实现了±800千伏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新松换流站转型为数字化智能换流站。这一进展不仅提高了电网的全景感知能力,也推动了跨区域输电网的数字化转型,明显提升了运维的质量与效率。
数字技术的应用同样惠及配电网。这些毛细血管般的电网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用电需求。2024年10月,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在浙江嘉善地区推出了配电网自动规划系统,通过大数据和AI的结合,将规划时间从3-4个月压缩至1-2周。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规划效率,更提升了项目执行率和可研偏差率。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复杂化,为了稳定新能源的接入与管理,人工智能技术显得格外重要。2024年12月19日,国家电网发布了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成为支持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AI专家。
通过这一大模型,电网在运维和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慢慢的开始显现效果。例如,在换流变压器故障案例的诊断中,通过光明电力大模型的运算,运维人员能快速识别故障类型并定位问题。这种效率的提升,从过去的专家现场评估的一个礼拜减少到如今单击鼠标便可得出的结论,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南方电网开发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智慧平台,连接了1300多个新能源场站与超13亿条数据,使算法开发和技术探索变得更高效。这样的平台不仅为电力调度提供了实时数据支撑,也为新能源的稳定接入奠定了基础。
在朝着数智化坚强电网的目标前进的同时,自然离不开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与技术的整合。电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领先的技术上的支持。2024年12月27日,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推出的新型电力系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
这一平台的成功构建需要各大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通过形成从设计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积极推动电力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国家电网及其各级基层单位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为坚强且智能的电网系统。然而,当前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尤其是技术资金密集与存量系统庞大的特性,对新型电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复杂的电力市场与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深化技术与资金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必将推动电网的科学技术创新。而在智能化与数智化的探索过程中的重点是,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有效融合,实现在新的电力生态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展望未来,积极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不仅是应对新形势下的绝佳选择,同时也将为我国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的视野,数智技术赋能电网,正在成为实现能源转型和保障安全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能借助如“简单AI”等有力工具,提升个人的参与度与改进能力,助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