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姚卓文)——在全世界日益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的背景下,深圳无疑走在了前列。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评选中,深圳中小学以其独树一帜的“1+4”模式脱颖而出,成为2089个申报案例中的佼佼者。这一模式的成功不仅印证了深圳在教育创新实践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也为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展现了深圳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及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典范作用。
“1+4”模式以《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为核心,全方面推进课程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师资多样化和应用场景多样化。这一模式的提出,标志着深圳对AI教育的全覆盖践行,建立起从普及到高阶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023年7月发布的《深圳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深圳在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新建立的三级课程体系包含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高阶课程,最大限度地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课程整合了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要求,1-2年级学生每年需学习不少于6课时,3-8年级增至8课时,9年级则灵活开设。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初中则引入编程和基础算法,高中重点聚焦专题性技术应用。拓展类课程由各学校自主设立人工智能实践应用,鼓励个性化学习活动,并通过第三方机构进校园的机制,促进教育的多样化和科技创新。
此外,高阶课程利用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资源,旨在培养AI领域的拔尖人才,为学生提供实际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为确保义务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实施,深圳市教育局倾力打造“深教AI平台”,联合包括腾讯、科大讯飞等8家技术公司的资源,形成一站式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工具集合。这一平台为897所学校提供支持,累计上课时数超2万,确保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深层次地融合,深圳的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资源,更通过实时分析教学数据、拨款开发教育应用,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高效的环境中进行互动与学习,逐步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被誉为教育的核心资源,深圳认识到提升教师在AI领域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力图通过“内培外引”形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通过强化专任教师的培养,从信息科技等科目中遴选骨干教师,并牵手高校教授及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这一举措在全国首创举办了“教师云应用开发大赛”和“AI赋能课堂教学创新竞赛”等活动,激励教师热情参加数字时代的教育改革。
去年的培训活动更是吸引了600余名教育工作者参与,程序包括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交流,反馈良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AI教育的魅力。
面向未来,深圳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方面尤为重视多场景的建设,充分的利用学校与社会的科技资源,开展多样化的AI应用场景实验。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香山里小学,教师借助录播系统来进行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编程创建教学场景,还有机会提出对场景的建议与改进,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良好氛围。
此外,深圳还向全市中小学征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的需求,结果显示,共收到来自90所学校、单位的115项申请。这些申请有助于梳理实际的需求,让学校与社会资源在教育中形成有效的对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展望未来,深圳将继续致力于A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地融合,通过多项系列行动构建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体系,关注应用与实践,激发青少年在AI领域的创新潜能。通过这一切努力,深圳希望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创出更加多元、安全且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为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